实盘配资 用好绿色资源 写好发展答卷
发布日期:2024-09-25 13:57    点击次数:141

  初夏实盘配资,微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漫步南磜镇的竹海中,让人倍感惬意。竹林下,是新的生机,是农民的期待。竹荪、大球盖菇、鸡骨草、广藿香……它们正在旺盛生长,与竹子一起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绿,是南磜镇最厚实的家底。数据显示,南磜镇森林面积13078.8公顷,覆盖率达到88.5%。若从上空俯瞰,南磜镇是绿海之中的一座“小岛”,绿树环绕在乡镇四周。

  绿,也是南磜镇最丰富的资源。据了解,南磜镇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石寨古村落,竹海森林公园、皇佑奇观等打卡胜地,还有金山白芨、洋山木耳、石寨红菇、多宝红茶、蓝源绿茶、南磜冬笋等备受好评的农特产品。

  发挥“绿色”优势,写好“发展”新文章。下一步,南磜镇将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毛竹初加工厂房建设进程,完善产业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造“南竹北茶”的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动基层治理,加强“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工作,让文明乡风吹遍南磜大地。

  ●南方日报记者梁时禹

  通讯员廖静宜徐志宝汪敬淼丘林强

  本版摄影:徐志宝

  绿色产业地龙养殖扩大规模

  在南磜镇蓝源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剑强正带领着村民们在地里忙活。本以为是要种植粮食作物,但黄剑强却给记者卖了个关子:“待会你就知道了。”

  只见一旁的村民掀开黑色地膜,大大小小的蚯蚓,在土壤上不停扭动着钻进地里。“蚯蚓,中药名为地龙,这就是我们新的产业。”黄剑强说。

  “可别小看这土里随处可见的蚯蚓,市面上卖13元一斤,开肚宰杀烘干后制成的地龙干药材能卖120元一斤。”黄剑强告诉记者,很早就听说蚯蚓在制药、饲料生产等行业用途广泛,且养殖风险小、收益高,但一直没有机会尝试。

  去年,在南磜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蓝源村开始发展蚯蚓养殖业。“前期,在村委会的组织下,我们流转了20亩土地,开始养殖蚯蚓。”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蚯蚓长势良好,一条条个大身长,养殖效果出乎黄剑强意料,并且养殖收益显著。

  去年,蓝源村蚯蚓产业的产值已达到10万元。黄剑强说,今年,村子打算把养殖规模扩大到200亩,在当地建设药材加工厂,做大做强蚯蚓养殖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之后,我们想发展立体化农业。”黄剑强说,蚯蚓的排放物既可以分解家禽的排泄物,也可直接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可以构建一条循环产业链条,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我们想先尝试在蚯蚓养殖地上种植玉米、黄瓜等农作物,实现‘一地两吃’。”

  绿色产业,带来绿色经济。南磜镇地处偏远山区,客观环境限制了工业的发展,但却为养殖业、种植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绿为家底,结合毛竹、茶山、绿美优势,南磜镇不断写好产业发展的新文章。

  写好竹产业文章。近年来,南磜镇投资130万元与广东健态实业有限公司共建毛竹初加工厂房,打造毛竹产业链上游端口。目前,加工厂房已进入建设阶段。同时,南磜镇建设了200亩竹下经济种植示范带和200亩冬笋抚育基地,实现毛竹产业补链、强链。

  写好茶产业文章。紧紧围绕茶产业发展,南磜镇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扎实开展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加快推动初加工厂房落地,科学谋划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南磜镇将充分发挥4000亩茶山优势,加快推进建设茶产业加工及培训基地,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全面提高加工技术,推进茶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加快毛竹初加工厂建设进程,完善产业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造“南竹北茶”的产业集群;通过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不断完善服务产业发展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打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绿色家园人居环境优化整治

  沿着皇佑村村道行驶,两旁是连绵的青山。行驶至村口,有一观景平台,从平台上远眺,村子内的美景尽收眼底:桐花全开了,如云海一般,洁白无瑕;绿色的田野如地毯搬铺开,房屋穿插在其中,宁静而美好;小公园、小广场应有尽有,为村民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

  “这两年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不仅基础设施多了,村内的绿化也越来越多了。”皇佑村党总支部副书记何发荣说。

  环境的变化,得益于绿美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

  南磜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凌传好介绍,今年3月,梅州市交通运输局、南磜镇、皇佑村共同开展绿美梅州“千村增绿先锋行”机关联基层结对共建植树活动,在该村主村道沿线约2.65公里共种植樱花、杏花、红花檵木球、毛杜鹃球等苗木500多株。“每逢春天鲜花盛开的时候,各种颜色的花朵装点着村庄,分外好看。”凌传好说。

  同时,皇佑村还联动苗圃场、村干部、村民三方力量,强化新植苗木抚育管护工作。

  “在栽种后三个月养护期内,主要由苗圃场提供专业管护,切实提高栽植质量。之后则由村干部分片承包绿化区域管护责任,形成长效管护机制。此外,我们还计划在主村道靠近村口部分的绿化区域修建小道和加装石板凳。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村民休闲活动场所,还能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让他们自觉爱护绿化。”何发荣说,村里将绿美生态建设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在各片区建设了5个绿化休闲公园,既方便了群众,又优化了村庄环境。

  好生态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南磜镇高标准推进绿美生态建设,从植树造林到森林质量提升,做了不少工作。

  由镇政府牵头完成社会私人造林500亩,低质毛竹林改造15000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造林1000亩;帮扶企业主导实施“镇牌—竹海公园—圩镇周边”沿线7公里的绿美生态“见缝插绿”提升行动,为道路沿线增绿添美;镇党委组织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种下枫树、木荷等500多株,掀起植树造林的热潮……每一项工作都是南磜镇生态环境实现由“绿”转向“更绿、更美”的保证。

  生态环境的优化,进一步掀起干群对乡村改造的热情,带动乡村生活品质从有到优转变。

  近年来,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努力下,皇佑村的主村道由“单变双”、从水泥路变柏油路。“之前主村道是单行道,多急弯,群众出行受阻。2021年底我们多方筹集资金480多万元实施主村道Y188线‘单改双’改造工程,建设总里程达2.65公里,全线采用四级双车道标准,路面平均宽7米。2022年底工程完工。2023年,主村道被列为县美丽‘四好农村路’。”凌传好说,今年村里还将对村道两旁的绿化进行提升,扮靓乡村颜值。

  在白水村,房前屋后“四小园”建设如火如荼,竹子篱笆、木质的菜园门、攀爬的藤蔓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给菜园子围上篱笆,美观又大方,大家都在积极打造自家的菜园子,想着房屋能更靓”村民阮国坤说。

  绿色乡风群众议事有商有量

  “书记,河道旁的停车场什么时候建好?我们想快点用上。”

  “书记,能不能多设几个垃圾桶投放点?这样倒垃圾更方便一些,老人家不需要走太远。”

  “书记,最近镇里有组织活动吗?”

  ……

  每逢“群众议事日”,甲华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广华便会带着茶壶与茶杯,在会议室里和群众唠唠家常,议一议村里的大事小情。“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和群众多谈谈,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把村子建设成大家想要的模样。”刘广华说。

  好乡风,来源于和谐的治理。为了拓宽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管理的渠道,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表达诉求、参与议事,推动基层治理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甲华村在每个月“群众议事日”,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群体,围绕邻里纠纷、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环境卫生、困难诉求等议题,努力做到群众事群众议、大家事大家定,不断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有时候群众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来到党群服务中心议事,我们的干部就主动上门,到矛盾纠纷现场或者群众家中,了解清楚群众的诉求,共同商议解决办法。”刘广华告诉记者,甲华村依托“全科网格”,通过群众到村党群服务中心议事、邀请群众列席村“两委”干部会议听事、村“两委”干部入户议事等方式,多形式开展群众议事活动。

  “群众议事日”使党群之间形成合力的同时,也让村民获得感满满。

  “我一直照顾97岁瘫痪在床的老母亲,现在我自己岁数大了,照顾老人越来越吃力,正想找村里帮忙想想办法。”该村五保户何坤辉说,村里得知情况后,便邀请邻居和网格员到其家中商议解决办法。最后商定,由村里出钱在老人房间建卫生间,解决老人生活难题。

  “目前卫生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刘广华告诉记者,“群众议事日”给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党群共商共治,群众自发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减少了很多矛盾纠纷,让基层治理凝聚了合力,乡村办事更加高效、顺畅。

  据统计,自“群众议事日”开展以来,甲华村共收到群众咨询、述求、建议等59件次,调解矛盾纠纷6起,帮助群众解决困难12次,办理微实事、实现微心愿9个。

  “群众议事日”是南磜镇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

  按照蕉岭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南磜镇深入实施党建赋能工程,结合“群众议事日”和“全科网格”平台,全面推广“六事”乡村治理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三级合议”协商议事机制,形成“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

  随着“六事”乡村治理模式的不断推广,农村社会治理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农村治安防范体系更加完善,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村民生活归属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增强。

  下一步,南磜镇将依托“群众议事日”制度把群众凝聚起来,更好统筹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服务融入“百千万工程”,不断探索完善党建赋能基层治理新模式,持续孵化和打造好的样板,试点先行,“点上开花”,示范引路,整体推进,让乡村善治的脉搏强劲跳动,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与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一线实践

  油茶产业

  提升村集体经济

  走进岭背村,在绵延起伏的山峦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油茶林。微风吹过,一个个圆滚滚的油茶果显现出来,很是可爱。

  这种看似普通的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其榨出的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端植物油的重要原材料。

  岭背村村民靠山吃山,在大山里种起了油茶树。油茶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能够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同时在防火和生态绿化造林方面也有显著作用。

  “我们基地目前种植油茶2600亩,去年生产茶油2万多吨,总产值达300多万元。”梅州市茅礤峰沃丰绿源林场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桂花介绍,由于岭背村属亚热带潮湿季风气候,平地少、山地多,土层深厚,非常适合种植油茶,“油茶有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它的果实可以生产出纯天然绿色高档食用油,同时,油茶果的茶壳和茶麸等可用于研制洗涤剂、化妆品和生物肥料,进一步提高其附加值。”胡桂花说。

  由于油茶生长周期较长,一般5年才初挂果,从除草、施肥、修枝再到采摘、晾晒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所以基地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

  乡村要振兴,富民产业必先行。据悉,近年来,南磜镇依托生态资源禀赋,积极培育种养殖大户,整合荒山、荒地等可利用资源,积极探索发展蓝源村地龙、岭背村油茶、多宝村红茶、甲华村仿野生灵芝等特色农业,让乡村产业深植于“土”,因“特”壮大,乘“产”而上,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好、农民致富快的新路径。

  据统计,截至目前实盘配资,南磜镇全镇1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万元,2023年实现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万元。